中教数据库 >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文章详情

音像志初探——兼评三个相关课题

更新时间:2023-05-28

【摘要】音像技术与学术研究的结合出现于20世纪。音像志是音像与志的结合,是一种基于音像的学术表达体裁,注重纪实,注重内容完备。理论上任何一门类的志都可能发展形成它的音像志,诸如地方音像志、人物音像志等。新中国成立七十年以来,国家在这个领域开展了《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电影》《中国节日影像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等大规模课题研究。从音像志的角度看《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电影》,将它归入民族音像志并定位为民族音像志在中国的开创性起点是适当的,但民族音像志要成立、民族概念要音像化,需要找到适当的转换方法,即需要找到一个满足两方面要求的对象,一方面,这个对象是可音像化的;另一方面,这个对象与民族概念关系要紧密。民族音像志的目光应落实到民族概念所内含的最基本最具体的存在层面上来,即锁定于具体的人。如是,民族音像志的学理逻辑也就出来了,即把一个人拍清楚了,他或她所承载的民族共性也就在其中了。民族音像志的存在意义就是通过对民族人物的音像呈现以增进不同民族人与人之间的认识。在《中国节日影像志》的制作过程中,借助抽象概念对节日进行学理分析是节日音像志工作的第一步;第二步,必须从音像的本质出发来探索呈现节日的具体途径,这就要求对第一步所涉及的所有抽象概念进行现象学悬搁,节日活动适合音像化的对象是过节日的人;第三步,解除现象学悬搁,返回第一步,即在把节日人物作为音像化的对象的前提下,探索体现节日学理分析结果的具体途径。从音像志视角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已初步构造了非遗传承人音像志的框架,但仍有待更为完善。笔者在丰厚的实践成果积累的基础上,接续本土"志"学传统,并借鉴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思想,试图勾勒出一种"音像志"的理论走势,以期助益于拓展以音像为本体的学术研究表达领域的深度和广度。

【关键词】

290 2页 免费

发表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已发布 0条)

点亮你的头像 秀出你的观点

0/500
以上留言仅代表用户个人观点,不代表中教立场
相关文献

推荐期刊

Copyright © 2013-2016 ZJHJ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1570号-13

京公网安备 11011102000866号